张家港市深入贯彻省委《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实施办法》,着眼破解基层单位编制、职数资源紧缺,引进储备和选拔使用年轻干部压力较大的困境,设立“年轻干部创新创业发展中心”,创新探索“岗编适度分离、人才定制培养”的全新模式,构建紧扣发展的“编制池”、紧扣培养的“周转池”和紧扣成长的“人才池”,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人才引进保障机制,努力锻造堪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一、创设集中统管的“编制池”,以资源集聚推动人才汇聚
打破编制固化管理壁垒,推动编制资源向发展所需集聚,构建优秀年轻干部“规模效应”。“搭建平台”提升编制统筹性。创新编制管理方式,推行编制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实行全市事业单位“满编动态”管理,除学校、医疗机构及重点工作领域外,回收市级事业单位全部空余编制,成立“年轻干部创新创业发展中心”,作为统筹集中管理的“编制池”。“引才联盟”提升品牌影响力。明确该中心为市委组织部下属事业单位,对外作为统一招录平台,与全国综合排名前20的“985”高校和2所专业型高校签订合作协议,组建“引才联盟”,深化信息共享,集聚优质生源,打造优秀毕业生“朋友圈”,放大“以才引才”链式效应,着力将中心建设成为优秀年轻干部的“集聚地”。2020年第一批次引进73人,推动全市“985”高校毕业的“90后”干部数量翻番,2021年计划引进100人,已吸引超过1000人报名。“紧扣发展”提升队伍专业化。在征求市四套班子领导和正科职领导干部意见的基础上,综合研判后确定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中心引进优秀年轻干部的重点方向。采取“小规模、常态化”的招录模式,赴高校上门设点招聘,面对面“洽谈”为毕业生“精准画像”,确保引进更多与全市现代化建设事业同频共振的“专业型”干部。
二、创设灵活高效的“周转池”,以培养加力推动成长加速
探索“人随事走、编随人走”的多岗位历练培养新模式,强化“定向选派、动态管理、专题培养”,推动编制资源向急需岗位流动,岗位资源向干部培养所需流动。突出“重点领域”。打破“编制一经分配即为单位所有,干部一经录用即由单位培养”的传统定式,围绕推进重点中心工作和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需要,选派年轻干部到重点工作专班培养锻炼。对培养潜质好、公认度高的干部,有计划地进行跟踪重点培养;对岗位匹配性强、结构互补性好的干部,正式转入重点领域的相关单位,着力提升编制使用效能。突出“一线导向”。妥善处理严控机构编制与满足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优先用于保障产业发展、财税金融、城建交通、行政管理、安全环保、教育卫生等六大紧缺专业类别,按需分配向区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基层一线倾斜,实现编制资源与职能需求的科学对接。突出“因人制宜”。以科学的多岗位历练加速优秀年轻干部找准成长航向,练就过硬本领。既注重“以事择人、人岗相适”,让年轻干部施展专业技能,也注重“多岗历练、取长补短”,让年轻干部到“未知区”接受磨炼、补齐短板。2020年第一批次招录的73名优秀应届毕业生,经“用人单位选干部、年轻干部选单位”双向互选后,统筹确定了首站工作岗位,目前已经在全市47家单位开展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三、创设专项使用的“人才池”,以用当其时推动才尽其用
将中心打造为职数资源向干部成长所需流动的“人才池”,以更科学的选拔、更及时的使用,推动形成人才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职数单列”创新培养模式。明确中心的年轻干部表现优秀提拔时不占用人单位的职数,让用人单位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选用年轻干部。目前,“年轻干部创新创业发展中心”已由正股级建制升格为副科级建制,核定1名副科职、5名正股职和14名副股职的干部职数,进一步拓宽了优秀年轻干部成长的空间。“纵横结合”创新比选模式。加强对中心年轻干部的考察了解,运用访谈交流、实绩分析等形式,动态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搭建沙盘推演、主题辩论、圆桌交流等多种展示平台、比武擂台,推动中心年轻干部不仅在工作单位内部纵向比,更在优秀年轻干部群体乃至全市干部中横向比,力求让最优秀的干部脱颖而出。“小步快跑”创新成长模式。针对县级市规格低、隐性台阶多、干部成长偏慢的问题短板,坚决破除论资排辈、隐形台阶,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按照“成熟一个、使用一个”的原则,及时提拔使用,对提拔至市级机关和乡镇(街道)机关副科职岗位的,根据相关规定予以选调任公务员,切实将“年轻干部创新创业发展中心”打造为不断吸引五湖四海优秀人才建设张家港、培养输出优秀党政干部服务张家港的“样板间”。
张家港市委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