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优化创新体制机制,立足民营企业强势、产业基础雄厚等特点,从队伍、产业、资本、载体、企业、服务六方面,走出了一条人才强国战略在县域落地的有效路径。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自主培育“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才20名、江苏省“双创”人才149名、苏州姑苏人才255名,引进落地张家港市领军人才企业800多家。今年年初,相关工作经验在科技部《科技工作情况》刊发,为全国县域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可行方案。
一、聚焦队伍建设,强化组织保障
建立主要领导牵头推进机制。在江苏县域率先成立市委创新委,由市委书记、市长挂帅,重点突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职能;创新委办公室单独设立,实体化运行,重点开展全市科技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研究、顶层规划设计、政策制定统筹、重大事项协调、督查考核评估等方面工作。加强创新工作能力建设。在市科技局增设创新规划与政策研究科并核增编制,负责科技创新有关工作并承办市委创新委及其办公室交办的事项。建立部门横向协同机制。整合市委组织部、科技局、人社局、发改委、工信局等9个部门作为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单位,形成统一运转、相互支撑的“业务内核”,全市创新总投入近三年内保持15%以上的高位增长。在区镇“千分制”绩效考核中,科技人才指标分值达120分、占可量化指标的16.2%。在考核“指挥棒”作用下,市镇两级科技人才干部人数达到179人。
二、聚焦产业定位,落实精细引才
围绕全市确定发展的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先进特色半导体4条新兴领域产业链,梳理形成“精细化引才核心产业节点”,遵循“选赛道、搭平台、聚人才”的路径实现新兴产业培育。
三、聚焦资本优势,探索抱团育才
针对传统产业中民营企业强势且转型升级意愿强烈的特点,张家港推进本土企业利用资金、管理、市场优势,与人才开展“嫁接”创业,形成创新创业“共同体”,全市累计形成49家“嫁接式”企业,撬动本土企业投资11亿元。
四、聚焦载体建设,实现平台承载
张家港注重构建“众创-孵化-加速”全周期孵化链条,承载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人才项目。全市孵化面积达150万平方米,累计培育30家众创空间、1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科技企业加速器。同时,通过布局建设17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断提升载体专业服务能力,孵化载体已经成为人才企业发展的主阵地,承载了全市85%以上的人才项目。
五、聚焦企业需求,创新柔性模式
2009年起,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创新提出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并在张家港率先试点。试点以来,全市累计建有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28家,数量连续十年保持全省县市第一;帮助企业柔性引进研究生1300名,其中博士210名;累计开发新产品910个,形成销售超过170亿元;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938件,其中发明专利724件。
六、聚焦服务能力,构建多元支撑
张家港注重构建政府服务人才体系,成立了领军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为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12项全方位服务;成立张家港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引导成立领军人才“半导体芯片专委会”“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专委会”等人才协会,搭建技术交流、资源共享、互助共赢的平台。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助力人才创新创业,遴选一批优质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建“领军人才社会化服务联盟”,满足人才企业“定制化、便携化、低成本”的服务需求;与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合作,举办张家港创业特训班系列活动,启动创新张家港青年企业家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努力培养出兼具科学家和企业家素养的领军人才。
张家港市委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