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为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规范编外用工管理,常熟市委编办积极探索实践,从“控总量”“优结构”“提效益”三方面着手,推动市镇两级编外用工管理规范化。
一、摸清底数控总量。一是全面清理。会同人社、财政等部门对市镇两级编外用工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摸底,确立纳入管理的编外用工范围,并建立编外人员实名制信息库。二是控制规模。综合考量工作任务、编制规模以及实际配备情况等要素,按照从严从紧原则核定编外用工控制数,超出控制数的单位限期压减人员。三是分类管理。针对市镇两级编外用工均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明确岗位类别,并对应不同薪酬标准分类管理。
二、服务发展优结构。一是岗随事走。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期间,根据部门职能划转及人员转隶情况,在总量内及时调整相关部门单位公益性岗位共计51名。二是余缺调剂。在控制总量的总基调下,部分单位增加公益性岗位的需求,通过从现有公益性岗位空额中统筹调剂满足。三是调优类型。积极回应发展需求,通过总量内放宽“只出不进”类型公益性岗位管理方式,优先保障经济民生领域。
三、创新管理提效益。一是常态化会商。针对编外人员管理建立编办、人社、财政三部门常态化协商机制,针对部门提交的编外用工调整申请不定期会商研讨,确保问题充分论证,程序规范有序。二是不定期督查。每年针对乡镇(街道)编外用工规模及人员招录、使用、考核等情况不定期开展督查,确保管理要求贯彻到位。三是试点创新。大力支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开展试点创新编外用工管理方式,通过“减员增奖”的方式,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步提高的互利双赢局面。
常熟市委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