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区震泽镇以“丝人订制”为品牌,扎实推进“三整合”改革工作,将丝绸的柔软细腻融入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让老百姓感受到丝绸般的舒适、温暖。
一、坚持使命担当,创新“如丝贴合”党建模式
一是盘活区域党建资源。按照“有利于区域覆盖、有利于资源统筹、有利于作用发挥”的原则,实体化运作区域党建工作站,完善区域党建互联互补互动机制,每月定期发布区域党建工作站党建活动清单,探索资源整合型党建工作模式。
二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结合田园乡村工程,创新建设特色“党建小院”。将136个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上,成立先锋阵地讲解队、党务知识宣讲队和为民服务志愿者队等三支队伍,实现基层党建网、民情联系网和综合治理网“三网融合”。
三是融入日常民生服务。围绕疫情防控、人居环境、垃圾分类、安全生产等各项中心工作,建立行动支部、党员“尖刀班”等,实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不断提升全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坚持用户思维,打造“丝般温暖”舒心政务
一是推行“一门式”集中,实现政务综窗通办。按照“应进必进”原则,中心进驻事项从108项增加到374项,不断拓展和延伸服务链,构建闭环机制,实现政务服务向“集中型”、“综合型”转变。
二是完善“清单式”管理,提升政务便捷度。聚焦企业和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事项,梳理高频事项,不断优化办理方式,56项业务“自助办”,发布镇、村两级“马上办”151项、“一次办”174项、“网上办”59项、“就近办”98项,跑出政务“加速度”。
三是优化“套餐式”服务,提升政务融合度。围绕流程再造,整合群众关注度高、办件量大、关联性强的事项。梳理“我要开奶茶店”等9个“一件事”套餐。开办企业“一窗融合”,办理时间从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常态化,绿色通道0.5个工作日办结。
四是推动“管家式”服务,提升政务感知度。推行“面对面”、“一对一”服务模式,优化居民办事体验。建立镇、村两级AB岗帮办代办队伍,梳理镇级代办事项297项,村级代办事项85项。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备案实行多部门联合勘查、集中会办、专人全程代办,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由村级代办员上门帮办代缴,当好群众的贴心“店小二”。
三、坚持整合资源,构建“一丝不苟”执法体系
一是聚焦执法队伍建设,打通“单一执法”到“综合执法”。
按照职责分工、划分片区管理,通过资源下沉,组建一支56人的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推进“城警联动”协作机制实体化运作,破解社会治理工作中“看得见管不着”的执法难题。
二是聚焦执法行为规范,理顺“多头执法”到“集中高效”。制定权力、责任两张清单,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推行律师驻队办公制度,为现场执法、业务培训、参与处置疑难复杂案件等提供法律服务。
3.聚焦执法联动协调,厘清“行业监管”与“行政执法”。建立综合行政执法局与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厘清行业监管与行政执法的关系,合理划分综合行政执法局与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完善上下级之间、同级部门之间线索通报、案件协办、联合执法制度,坚决防止有案不移、有案难移现象。
四、坚持联动治理,健全“丝丝入扣”治理格局
一是整合多元化管理网格。将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整合为一张综合性网格,结合专属网格,打造“一核多元”的网格联动体系,按照“全要素网格”要求,推进“一标多实”信息采集,汇聚全镇统一的社会治理基础信息资源池。
二是推进标准化服务管理。合理确定网格职责,科学制定任务清单,选优配强网格力量,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将年轻干部充实到“4+N”网格管理队伍,层层细化网格责任,建立网上部门联动,确保问题发现及时、措施整改到位、问题限时清零。
三是健全网格化责任机制。通过清单管理、定位管理、节点管理和绩效管理等方法,全面掌握网格履职动态,建立完善社会治理大联动机制,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
五、坚持智慧赋能,打造“严丝合缝”指挥平台
一是数据驱动,实现智慧管理。设置党建引领、审批服务、网格管理、综合执法、指挥调度等“1+4”基础模块。整合各条线、各部门信息系统,强化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统筹协调、应急指挥机制,实现智慧管理。
二是聚焦特色,丰富平台功能。结合震泽实际,开发河长联动、智慧养老等3大特色模块。全镇242条河湖,全部纳入平台监控,河长联动实现手机“掌上治河”。建立云信息平台,通过智能手环、居家报警设备等,24小时为老人提供健康监测和医疗服务。
三是注重实用,发挥平台作用。发挥一体化平台作为综合指挥调度中枢作用,拓展一体化平台在信息归集、研判预警、管控监测、协调联动、监督考核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突发情况及时处置、异常情况提前预判。
吴江区委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