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充分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作用,借鉴新加坡经验,主动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努力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根据世界银行《2017年营商环境报告》,新加坡列世界190个经济体营商环境便利第2位,其中办理施工许可需要9个环节、48天。该区工业项目建设审批流程图改版上线,工业建设备案项目从立项至施工许可的审批承诺时限压缩至33个工作日、核准类项目压缩至29个工作日,居于全国领先,达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排名前列水平,创造了行政审批的“园区速度”。
(一)以审批集中为载体、推进服务下沉。将114项审批事项分批划转至行政审批局集中行使,全面取消非许可类审批事项共计两批42项,将原来涉及的近30个处室、90多名审批人员、16枚审批印章,精简为3个业务处室、30多名审批人员、1枚审批专用章。行政审批局实行内部管理扁平化、要件标准化、裁量规范化,从体制机制层面压缩审批层级、缩短审批链条、减少审批时限、规范审批行为。加强与高校、律师事务所、质量认证中心等专业机构的合作,研究制定合法合理、操作性强的审批标准,探索标准化的“菜单式审批”,减少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在此基础上,将审批决定权下放到处长一级,原有的“前台-处长-局长-管委会分管领导”四级审批压缩为“前台-处长”二级审批。
(二)以不见面审批为模式,提升审批效能。积极推进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培育企业“不见面”审批的办事习惯。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局可以实现不见面及见一次面审批的事项占比100%。着力理顺事项办理的前后道关系,推动事项合并、推行并联审批,整合材料一致、审查相似、审核阶段相同事项。先后制定出台企业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建设项目“并联预审”制度规定。将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测绘验线、非生产用房人防审批,城市新建民用建筑防空地下室防护的设计审查等纳入并联程序,最大限度缩短办理时限。改革后,建筑工程建筑结构施工图文件审查、抗震设计审查控制承诺时限由40个工作日压缩到 7个工作日,实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承诺时限由30个工作日压缩到 2个工作日,工业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承诺时限由30个工作日压缩到 4个工作日,保证了工业项目建设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全流程承诺时间压缩至 33个工作日以内。苏州工业园区建屋厂房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二十一期厂房项目(含3#生产厂房、4#生产厂房、B1设备用房、B2门卫、B3垃圾房、B4地下水池土建、水电)从立项批准到施工许可各审批事项总时长31个工作日完成。
(三)以统一信息平台为支撑,打通信息孤岛。苏州工业园区自成立之初,就充分借鉴新加坡和国际先进地区信息化建设经验,构建了完整、统一和实时更新的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以时空信息为基础,汇聚融合部门间的数据资源,实现多视角的信息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该系统实行地上地下一体、精度到厘米级、深度到使用单元、可区分度到一米,拥有750多个图层、与区内20多个部门、60余套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全年平台访问量1.5亿次。基于公共信息平台中的图形系统,可根据审批内容,选择多种类、跨部门的信息在平台上进行直观的比对。依托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辅助行政审批,一般项目审批不到现场踏勘即可做出行政决定。
(四)以大部门制为保障,推进“放管服”改革集成。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系统化、集成化,深化大部门制机构改革,探索建立简约版地方政府管理新模式。以深化综合执法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整合市容市政、规划建设、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等领域的执法职能,设立了综合行政执法局;推进重点领域机构综合设置,整合工商、物价、卫生监督、旅游文化、质监、食药监等职能,设立了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托城市大脑的智慧社区信息平台,提供63项社区业务的网上办事入口,平台每月自然人事项办件量超1.9万件,业务平均办结时限由3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目前,园区形成了大经济发展、大规划建设、大文化管理、大行政执法、大市场监管的大部门制工作格局,初步构建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部门管市场、一个平台管信用、一张网络管服务”的基层政府治理架构。
(园区编办)